首届上海儿童健康展(CHWF)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成功举办。展会由博罗那展览(上海)有限公司与东浩兰生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与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战略合作,得到了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美育专项基金、中国副食流通协会食育与健康产业分会、自我保健联盟、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的支持。其中,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美育专项基金支持的上海儿童健康专家科普周宣传教育项目共举办了24场科普活动,旨在提升家长对儿童健康知识的认知。
本期科普讲座围绕儿童健康领域的发展趋势,不仅涵盖了前沿科技与医疗实践的结合,还展现了社会各界为提升儿童健康水平和关爱罕见病群体所作出的努力。无论是家长、教育者还是医疗从业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指导。这不仅是一次趋势资讯的分享,更是一份关于责任与关怀的时代记录,值得每一位关心儿童健康未来发展的人士思考。
演讲嘉宾
仲炜 先生
上海中易心理与感知科学研究院
院长
科普主题:AI大数据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儿童健康大数据不仅包括传统的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还应涵盖阅读能力、语言发展、运动能力、感知觉能力等多个维度。这些数据的积累和分析能够为家长、教育者以及医疗从业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仲炜院长在演讲中深入探讨了儿童健康大数据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当前,国内在儿童健康数据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例如书写障碍、阅读障碍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数据支持。相比之下,欧美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关评估体系,并通过法律保护有特殊需求的儿童。2014年在上海卫计委的支持下,开始着手构建儿童健康大数据平台,并设立儿童健康体验馆以推动相关研究与实践。
感知能力是儿童天赋的重要体现,直接影响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生活质量。然而,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感知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精准地评估和训练儿童的感知能力,从而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仲院长还介绍了团队在运动能力评估和书写能力训练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智能设备记录儿童在运动和书写过程中的具体数据,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这种基于数据的科学方法已在上海市多家医院和幼儿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蔡玉丹 女士
众安保险少儿高端医疗服务商
风石健康渠道支持总监
科普主题:上海高端儿童医疗资源分享会
儿童常见的疾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比超过80%,而重大疾病如肿瘤、先天性心脏病和白血病的发生率也不容忽视。儿童医疗需求庞大,但我国儿科医疗资源却存在分布不均,优质资源相对稀缺的问题。蔡玉丹女士在演讲中围绕上海高端儿童医疗资源,详细介绍了儿童高端医疗险及其服务内容,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儿童健康问题。
蔡女士重点介绍了上海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包括浦东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院以及新华医院等。同时,她还列举了多家知名的私立医疗机构,如和睦家医疗、嘉会医疗等,这些机构在儿科领域同样具备较强的实力。
儿童就医的痛点,包括挂号难、排队时间长、就诊环境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她推荐了一款名为“尊享宝贝”的高端儿童医疗险产品,旨在为儿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款产品涵盖门诊、住院及少儿重大疾病保障,特别针对高发的白血病提供高达200万元的赔付额度。“尊享宝贝”不仅关注治疗效果,还注重提升家长和孩子的就医体验。通过预约服务,家长可以避免长时间等待,显著缩短就医时间。此外,该产品提供的驻点服务团队能够协助客户快速对接优质医疗资源,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异地,都能确保孩子及时获得专业治疗。

滕国良 先生
嘉会国际医院
副院长
科普主题:当今社会的儿童健康管理新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风险疾病逐渐减少,但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却在上升,这反映了医学科学的进步使得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例的检出率不断提高。滕国良副院长围绕疾病谱的改变、传染性疾病的变化、当前儿童健康面临的新挑战以及传统与现代儿童健康管理的区别展开论述,从医疗角度分析了儿童健康管理的新趋势。
尽管传染病的发病率看似上升,但这主要归因于检测手段的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而非绝对数量的增加。同时,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口流动和生态破坏等因素也对传染病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预防接种仍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包括传统疫苗和针对新型病毒(如新冠、SARS)开发的新疫苗。此外,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也为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前儿童健康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肥胖率从1995年的5%增长到2019年的24%,视力不良率从41%上升至60%,脊柱侧弯、心理健康问题和性健康问题等也成为日益突出的健康隐患。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育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滕先生对比了传统与现代儿童健康管理的差异。传统模式以基础体检、预防接种和常见疾病宣传为主,而现代管理模式则更加全面,涵盖了体格监测、营养指导、心理行为评估、眼保健、口腔保健等多个方面。同时,健康管理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家长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中西医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自媒体的应用也使儿童健康管理变得更加多元化。
陈懿玮 女士
遗传学与罕见病科普公益活动
平台“豌豆Sir”创始人
科普主题:我们为什么关注罕见病?
陈懿玮女士在演讲中深入探讨了罕见病的定义、现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她指出,罕见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指一类发病率或患病率极低的疾病的总称。例如,渐冻症(ALS)、血友病和白化病等是较为人熟知的罕见病。尽管单个罕见病的患者人数较少,但全球已知的罕见病种类多达6000至7000种,占人类疾病总数的10%。从患者数量来看,全球有2.63亿至4.46亿人受到罕见病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癌症和艾滋病患者的总和。
罕见病的确诊和治疗面临诸多挑战。由于认知不足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罕见病患者往往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诊断过程。在美国,平均每位罕见病患者需花费7.6年时间,经历8位医生并被误诊2-3次才能确诊。在中国,情况更为严峻,42%的患者曾被误诊,部分地区患者甚至需要跨省就医才能获得准确诊断。此外,仅有不到10%的罕见病有特效药可用,其余90%仍无药可治。即使有药物,其高昂的价格也使许多家庭难以承受。
罕见病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对罕见病的政策支持差异显著。美国于1983年通过《孤儿药法案》,推动了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欧盟和中国台湾地区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相比之下,中国的罕见病政策起步较晚,2018年首次发布《罕见病目录》,收录121种罕见病,并逐步将部分药物纳入医保。陈女士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罕见病群体,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罕见病患者或其家属。她希望通过共同努力,让罕见病不再“罕见”,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善待。
